【热头条】 近日,新版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(GB 2760-2024)》(以下简称“新规”)正式实施,明确将脱氢乙酸钠从淀粉制品、面包、糕点、黄油、预制肉制品、果蔬汁等7类食品中“除名”,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由1g/kg调整为0.3g/kg。 新生产商品已更换配方 部分老商品未下架 脱氢乙酸钠是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,主要作用是防止微生物增殖,延长食品保质期。有着高含水量、质地松软的面包、糕点等烘焙食品是细菌理想的“温床”。商家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,通常会添加防腐剂,脱氢乙酸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自从1998年脱氢乙酸钠被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单中以来,该成分已在国标中沿用26年。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烘焙食品需求的提升,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脱氢乙酸钠进行了毒理学评价,认为脱氢乙酸钠经口暴露在一定剂量下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。新规实施后,记者查询了部分面包、蛋糕企业的公开消息,有部分企业此前均已发布消息表示,将调整产品工艺与配方,后续生产产品不再添加脱氢乙酸钠。不过仍有个别品牌产品配料表中,还是有脱氢乙酸钠的身影。 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脱氢乙酸钠已经在食品加工行业使用了多年时间,不少人都吃过这种食品添加剂,是否会让身体产生健康隐患呢?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陆柏益教授表示,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限量内使用,短期内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危害。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负担,因此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、更新鲜的食品。 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了23类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,包括防腐剂、着色剂、膨松剂、甜味剂等。新国标执行后,脱氢乙酸钠不能在面包、蛋糕等食品中添加,企业自然会变更配方,选取其他符合要求的添加剂,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,就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。“重要的是摄入量,无论是否含有添加剂,不过量摄入才是健康的密码。” @超:还是那句话,重要的是摄入量。 @Jameslin:关注食品安全问题,关注百姓健康生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