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为构建诚信、公平、便捷、安全的消费环境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框架。《方案》不仅擘画了未来三年消费环境优化的蓝图,还通过5大行动、19项任务,构建了一条贯穿政策制定、执行、推广的消费政策供给链,形成一张覆盖多层级、多领域的消费环境优化网络,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(据2月21日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报道) 一分布置,九分落实。从提升实物消费质量到严守消费安全底线,从整治市场交易环境到强化消费纠纷源头解决,《方案》提出的任务清单直击民生难点消费痛点,严打网络刷单炒信、治理电视“套娃收费”、推动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增至150万家以上等。消费供给提质、消费秩序优化、消费维权提效、消费环境共治、消费环境引领等一系列举措能否落实落地,离不开地方政府、监管部门、经营主体、社会组织、行业协会商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。以杭州为例,该地积极探索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,通过实施“一键和解”数字化改革,整合司法部门、市场监管、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,实现消费投诉处理效率大幅提升。实践表明,政策落地实施需要数字化赋能,更离不开跨部门协作。 消费环境的优化,需要构建完善贯穿国家到地方的消费政策链条。国家层面,从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的颁布实施到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工程,从民生领域“铁拳”行动到打击侵权知识产权的“昆仑”专项行动,消费政策连续性不断提升。《方案》的出台,将各领域的分散举措整合熔铸为系统行动,既推进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,也大力实施农村消费市场净化行动,各方高效联合、协同推进。在地方层面,多地已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消费政策。例如,山东推行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;福建在自贸试验区建立进口商品“全程溯源”机制……地方政策的不断创新与顶层设计的同频共振,形成消费政策的立体化供给格局。 消费环境的优化,非一地之事,需要打破区域壁垒,推动经验共享。长三角地区“三省一市”消费者组织通过跨区域消费投诉“云调解”平台,实现异地维权24小时响应,跨省消费纠纷解决周期缩短至3天。此外,广东珠三角放心消费圈建设、成渝双城消费服务标准互认等实践,都为全国性经验推广提供了范本。《方案》提出“鼓励区域先行”,既是对地方消费环境优化政策先行探索的充分肯定,也将有力促进跨区域交流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广,将一地一域的成功做法、典型案例加速推广。 《方案》是消费环境治理工作从问题导向向系统治理的升级跨越,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下消费痛点,而是形成优化消费环境的长效机制。未来,期待通过有力有效的政策实践,驰而不息地抓落实,将政策蓝图转化为消费者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为激发消费活力、提振消费信心提供坚实支撑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