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食用量勿超2只 六大吃蟹疑惑一次性讲清 秋风起、蟹儿肥。眼下,正是吃大闸蟹的好时机。软糯的蟹黄、晶莹的蟹膏、鲜嫩的蟹肉,无论是观赏还是一饱口福,寒露过后,几乎没有任何食物能取代大闸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。 散血解瘀、益气养筋 一次性食用量勿超2只 杭州市级名中医、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中医师何迎春介绍,大闸蟹等蟹类不仅美味,也是一味中药。清代药学著作《本草新编》对于螃蟹的性味和药效曾有这样的记载:螃蟹,味咸,气寒,(可)散血解瘀,益气养筋。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,大闸蟹的热量不高,脂肪含量也较低,平均脂肪含量仅为2-5g/100g。同时,蟹肉还富含蛋白质,含量一般可达18%,而除了蛋白质,大闸蟹还富含锌、铁、铜、磷等矿物质。然而,对于吃货们来说,如此美味亦带有一定隐患。 “大闸蟹好吃,老太太一口气吃了近十只,结果半夜胃痛难忍、上吐下泻,还差点在洗手间摔伤。”近日,70多岁刘奶奶就因为贪吃被家人紧急送往市中医院。因为救治及时,老人身体所幸无碍。 “相比起白色的蟹肉来说,蟹黄蟹膏的热量偏高,拿蒸熟的大闸蟹为例,蟹黄的脂肪含量约为17g/100g、胆固醇含量约为250mg/100g,这也是为什么蟹膏、蟹黄拥有独特口感的原因。”何迎春称,中医认为,螃蟹性寒凉、味咸,老人以及脾胃虚寒者食用后容易引起腹痛、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病症。老年人如果要食用螃蟹,建议每次只吃一只,同时应佐以性温的老醋、姜末、紫苏辅助同食。 根据多项研究表明,活蟹中常常可检出大肠杆菌、霍乱弧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李斯特单核增生菌等多种致病菌,并可能伴有管圆线虫、肺吸虫、血吸虫等多种寄生虫。相比于高温清蒸,醉蟹等生食,健康风险较大。 “日常中,最推荐清蒸大闸蟹,不仅看上去颜值高,还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蟹的鲜味儿与营养,如果一餐没有吃完,也不必扔掉,须及时冷藏,保证彻底加热杀菌后再进行食用。”何迎春表示,蒸制螃蟹的时间必须到位,一般而言,至少高温蒸制30分钟才能有效杀灭各类细菌、寄生虫等有害物质。大闸蟹虽然味道鲜美,但也是一种高嘌呤、高胆固醇的食物。按“中国居民膳食宝塔”的推荐值,一般一天吃40-75克纯肉为宜,如果换算成整只蟹,最好不要超过2只。 如何辨别阳澄湖大闸蟹正不正宗? 判断阳澄湖大闸蟹是否正宗,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往往只有两个字——蟹扣。为防止假冒产品、保护产品品牌,江苏苏州市质监局推出了“大闸蟹防伪锁扣”,而这是检验是否出自阳澄湖的最重要标志。 据悉,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脚上都会有一个防伪蟹扣,蟹扣通常由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发放。蟹农每年会根据自己的养殖面积去领取蟹扣,养多少领多少。官方的防伪蟹扣上有二维码、防伪编码,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、微信扫码、网页查询等多种方式查询真伪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大量上市的阳澄湖大闸蟹基本为母蟹,等到11月份时,公蟹才会大范围开捕。 蟹加维生素C等于砒霜? 肿瘤患者绝不能吃蟹? 针对网上流传的关于大闸蟹的一些疑惑与言论,杭州市中医院相关专家也进行了解答与辟谣。 1、孕妇不能吃大闸蟹? 这个说法不一定对。大家口中的“寒凉”并不是潜在风险。假设女性在怀孕前吃螃蟹无过敏、腹泻等症状,那么怀孕后基本可以放心地吃。 2、大闸蟹+维生素C=砒霜? 这个说法其实源于多年前流传的“虾不能和维生素C一起吃的谣言”,后经不断传播,蟹和其他水产品也都被纳入了这条禁忌中。对此,央视的3·15晚会曾专门辟谣:虽然蟹中含有砷,但其中90%-99%都是无毒的有机砷,而且一两百毫克的维生素C不会通过还原作用产生大量有毒三价砷。所以,大闸蟹与维生素C结合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危害。 3、吃蟹不能喝啤酒,只适合配黄酒或白酒? 蟹类海鲜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,而啤酒中则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催化剂维生素B1,吃海鲜时喝啤酒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,可能会诱发痛风,出现痛风性肾病、痛风性关节炎等。对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人而言,无论什么酒都应当避免。 4、买死大闸蟹吃更划算? 大闸蟹是中国特有的淡水产品,其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较高,肉质比较松,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。根据实验表明,大闸蟹死后在室温下放置3小时,体内的组胺(无法通过加热消灭)含量便从3毫克/100克增长到了6毫克/100克,误食患者可能会出现中毒情况。如果大闸蟹刚死就立刻进行烹调,一般无碍,但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它们的死亡时间,部分不良商贩为了赚钱,还会谎称螃蟹“刚刚死”,所以,任何死蟹都不建议食用。 5、蟹不能和柿子同吃?不能和水果同吃? 一般而言,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富含鞣酸且未成熟的涩柿子,当食物含有较多的单宁和其他多酚类物质时,会降低人体内消化酶的活性,削弱胃酸的杀菌能力,对于消化能力差、怕冷容易腹泻的人来说,蟹与水果一起吃确实容易导致腹泻等胃肠道不适,但对体质健康、消化能力没问题的人而言,蟹与水果同食 问题也不大。 6、蟹是发物,肿瘤患者吃了会导致病情复发? 所谓“发物”,通常是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诱发疾病发作的食物,但这些疾病大多是指一些过敏性疾病,如哮喘、荨麻疹等等,而肿瘤是否复发、扩散,一般与肿瘤细胞的内在基因调控有关,与吃不吃“发物”无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