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暴晒、金属触碰接口都有可能发生短路 重物撞击、接触汗渍也会引发危险 充电宝是不少人出行必备物品之一。近期,香港航空一架A320客机疑似因充电宝爆炸导致机舱起火的事件,引发大众对充电宝安全问题的关注。昨日,杭州消防作了一组科普实验,现场模拟了短路、高温、重物挤压和汗水浸透四种环境下充电宝发生的化学反应,并就怎样安全使用向市民支招。 电池燃烧最高达450℃ 不要高温暴晒、让金属物触碰接口处 充电宝为什么会燃烧?“电池短路、高温暴晒是常见原因。”萧山区钱江世纪城消防救援站消防员石林玉介绍。 只见他使用老虎钳夹住一个充满了电的便携式充电宝电池的正负极,制造短路环境。很快,约15秒,充电宝就产生火花、大量白烟,此时还能闻到浓烈的刺鼻味道。 而且,随着时间增加,测温仪显示充电宝电池温度最高达到了450℃。 什么情况下充电宝电池会短路? “不少市民身上经常会带一些钥匙等金属物。充电宝接口处有裸露部分,如果钥匙不小心插了进去,倘若该充电宝的保护装置不好,便会发生短路,进而发热,甚至自燃。”石林玉说,大家外出时要避免充电宝和钥匙等金属、硬物一同放置,将充电宝放于行李箱中要合理放置。 同样,在高温环境里,充电宝电池要是长时间被阳光直射,或是处于封闭空间,就如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。现场,消防员陶德威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充电宝,一种是锂聚合物电池,还有一种锂离子电池,直接放置在火源之中。 仅仅过了两分钟,锂聚合物电池率先“出事”,浓烟不断涌出。锂离子电池起初看似“风平浪静”,燃烧速度相对缓慢,但就在记者以为它“有惊无险”时,突然“砰砰砰”地剧烈爆燃起来,爆炸物向四周飞溅,场面十分危险。 重物撞击挤压很危险 避免充电宝接触汗渍或湿气 除了短路、高温易造成危害,一些极端情况也不容忽视。 像重物撞击、挤压也可能导致充电宝自燃。石林玉将充电宝放置地面,使用消防斧背面平面部分敲击两次后,充电宝裂开。 接着,他用消防斧锐利部分敲击,充电宝瞬间裂开,电池弹出并冒出浓烟。两分钟后,弹出的锂电池发生爆炸,此时温度高达410℃ 。 “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,在发生挤压、冲击、针刺或者磕碰跌落等意外情况时,其内部电路易受损短路,电芯可能出现漏液现象。”石林玉说,这会触发剧烈的化学反应,导致冒烟、起火、爆炸等严重后果。 值得注意的是,人体的汗液也可能引发危险。 “天气越来越热,人很容易出汗,带有盐分的汗水进入充电宝以及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。”石林玉解释。 现场对此也进行了模拟实验。当充电宝的锂电池放入盐水托盘中,不到一分钟,盐水逐渐变浑浊,电池内部流出黄绿色液体,并冒出气泡,全过程有轻微吱吱响声。一段时间后,充电宝被腐蚀,还散发出难闻的刺鼻味。 “我们平时不会产生像实验中这么多的盐水或汗水,但像剧烈运动状态下,如果直接接触充电宝要当心。”石林玉建议,居民在选购充电宝时,应选择外壳材质耐用、密封性好的产品,平时,要尽量避免充电宝接触汗渍或湿气,以延长其使用寿命。 充电宝起火要用水扑灭 飞机、火车和地铁上携带细则有差异 日常生活中,如何正确选购和使用充电宝?一旦充电宝自燃,又该怎样应对?石林玉表示,大家常使用的便携式充电宝,并不是电容量越大越好,一般选购1万毫安即可。 他提到,充电宝电池虽然标注可以用3年,但建议在使用半年后,就要检查它是否有鼓包,如果有,最好就不要用了。 在平常使用中,充电宝工作温度范围在0℃至40℃,存放时应选择温度适中、干燥通风的地方,避免暴晒。 如果遇到充电宝起火,石林玉强调,常见干粉的灭火器对它没有太大效果,最好的办法是用水进行浸泡。 此外,携带充电宝出行时,不同交通工具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,大家要留意。 比如,我国民航局规定,上飞机,充电宝额定能量≤100Wh可直接携带、100Wh~160Wh须经航空公司批准、超过160Wh禁止携带,每人最多携带两个充电宝。此外,不得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。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,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充电宝。 火车上,通常标志清晰的充电宝、锂电池,单块额定能量不能超过100Wh,含有锂电池的电动轮椅除外。 地铁方面,杭州地铁对便携式充电宝并无明确规定,但自2023年9月5日起,除本人使用的无障碍用途电动轮椅外,禁止携带各类电动车及电动车电池等乘坐地铁,包括电动自行车(含折叠)、电动平衡车、电动独轮车、电动滑板车等。 |